
晶振的负载电容应该怎么选择
2025-04-27
选择晶振的负载电容(Load Capacitance, CL)是确保电路稳定振荡的关键步骤。以下是具体方法和注意事项:

1. 理解负载电容的作用
负载电容是晶振两端连接的外部电容(通常为C1和C2),它与晶振的等效电容共同构成谐振回路。正确的负载电容能确保振荡频率准确性和稳定性。
2. 关键参数
晶振标称负载电容(CL):
晶振规格书中会明确标出负载电容值(如12pF、18pF、20pF等)。设计时需匹配此值。
电路杂散电容(Cs):
包括PCB走线、芯片引脚等寄生电容(通常3~5pF,需实际测量或估算)。
3. 计算公式
负载电容计算公式:
CL = (C1 × C2) / (C1 + C2) + Cs
CL:晶振标称负载电容(单位:pF)
C1, C2:外部连接的两个电容(通常对称取值)
Cs:电路杂散电容(一般3~5pF)
分步示例(以CL=18pF, Cs=5pF为例)
计算目标:
要求 (C1×C2)/(C1+C2) = CL目标 - Cs = 18pF - 5pF = 13pF
对称取值(C1=C2时):
简化公式:
C1 = C2 = 2 × 目标值 = 2 × 13pF = 26pF
(实际选用27pF或22pF等标准值)
验证公式:
(27pF × 27pF) / (27pF + 27pF) = 729/54 ≈ 13.5pF 总CL = 13.5pF + 5pF = 18.5pF(接近标称值,可接受)
4. 选择步骤
确认晶振的CL值:查看晶振规格书(如12pF、18pF等)。
估算杂散电容:根据PCB布局,通常取3~5pF(高频或复杂布线需实测)。
计算外部电容:
若晶振CL=20pF,Cs=4pF,则需 C1//C2=16pF。
对称设计时,C1=C2=32pF(可选标准值33pF)。
验证调整:
用频率计或示波器测试实际频率,微调电容值(如换为30pF或27pF)以匹配标称频率。
5. 注意事项
电容容差:选择5%精度的高质量陶瓷电容(如NP0/C0G材质)。
不对称设计:若 C1=C2(如为了起振优化),需重新计算等效电容。
无源晶振 vs. 有源晶振:
无源晶振(需外部电容)必须匹配负载电容。
有源晶振(自带振荡电路)无需外部电容,但需注意输入电容匹配。
高频晶振:更高频率(如26MHz以上)对寄生电容更敏感,需缩短走线并减小Cs。
6. 常见问题
频率偏差大:可能是负载电容不匹配或杂散电容估算错误。
不起振:检查电容值是否过大(导致增益不足)或过小(频率偏移)。
温度漂移:在宽温环境中,选择温度稳定性高的电容和晶振。

样品申请